【来源:珠海发布】

一边是霓虹闪烁、
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
一边是青砖黛瓦、
古树垂髫的静谧村落,
雕花窗棂间,
漏下的阳光描绘光阴的故事,
香案上未干的烛泪,
诉说着世代延续的虔诚信仰。


陈佳哲/摄
在这里,
人们可以触摸历史纹路,
聆听时光絮语,
它,就是始建于南宋、
历经780多年风雨沧桑
依旧焕发光彩的北山村。



手绘/钟凡
村中现存历史建筑108栋,
让那句“北山的祠堂、南溪的庙”
有了更真切的实感,
其中尤以杨氏大宗祠最引人注目。


陈佳哲/摄
祠堂修建于清道光八年左右,
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村中漫步,
远远便能望见“杨氏大宗祠”牌匾
高高悬挂,
两旁的楹联为
“源分东汉,秀毓北山”。

陈佳哲/摄
据祠堂中《大宗祠序略》记载,
南宋嘉熙元年丁酉,
泗儒公携妻黎氏携儿一双,
自南雄府保昌县沙水乡珠玑里
避乱南迁,
先期抵达谷都平岚,
今中山市三乡暂居,
后见北山风水秀丽继而就此落籍开基,
泗儒公便是北山杨氏的始祖。

陈佳哲/摄
祠堂大门上有一对高逾两米的
金漆大门神,
台阶两侧各置硕大的抱鼓石,
左右为文武乐台,
是族人祭祖演戏的地方。

陈佳哲/摄
跨过比膝盖还高的门槛,
步入大门,绕过屏风走进天井,
杨氏一族的族训“忠孝廉节”
被写在高墙之上,
成为七百多年来北山杨氏族人
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中殿为绍经堂,
堂上对联为
“本同一脉而来休论富贫贵贱,
序列两阶之上宜分长幼尊卑”,
这便是杨氏族人奉行平等互利、
孝老敬亲、崇文重教传统的起源。

陈佳哲/摄
祠堂中的另一对楹联——
“聚族恒于斯,
言慈言孝言友言恭,
名教终无非落地;
亢宗诚在我,
为士为农为工为贾,
职业上各有专门。”
也说明杨氏家族恒久地聚集在这里,
信奉慈爱、孝敬、友善、恭俭,
家风礼教落地生根,
庇护宗族、光耀门庭的关键在于
家族中的每一个人,
大家从事士农工商不同职业,
但各有各的专长。

陈佳哲/摄
宗祠整体庄重肃穆,
建筑工艺精致、古朴典雅。
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硬山顶、青砖墙、稳重扎实,
在建筑的梁枋、屋檐、山墙等
细部饰以精美的木雕、石雕、
砖雕、灰塑等装饰。






陈佳哲/摄
不多见的是,
祠堂中还保存着两具木质匾额,
是清朝皇帝的圣旨。
一具是清朝同治皇帝1864年
赐封的圣旨,
圣旨是予以杨大观
为候选郎中加五级,
并按此同等级别
貤赠其祖父杨百汇为通奉大夫衔,
祖母容氏为夫人,
以此光宗耀祖。


圣旨原为绢丝制作,
不易长期保留,
于是族人就将圣旨制作成木匾,
保存至今。
另一具则是两道圣旨
放置同框的木质匾。
圣旨分别是1865年同治皇帝
赐封杨镇海为广东澄海营参将时,
以同等级别貤赠
其曾祖父杨寿亭为武义都尉、
曾祖母等人亦有封赏。
另一道为1872年杨镇海
赐封为副将衔澄海营参将时,
貤赠其祖父杨次宽为武功将军、
祖母等人亦有封赏。

圣旨牌匾是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也成为了杨氏大宗祠内
最为珍贵的文物。

陈佳哲/摄
天井内有一株百年玉堂春,
每逢春天便一树繁花。
据说是建大宗祠时,
清代名将杨云骧用500两白银
从江南买来,
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陈佳哲/摄
阳光透过树荫的缝隙洒下,
院中闲坐,赏玉堂春绿,
让人不禁产生遥远的怀想,
细细品味传承百年的祠堂文化。

陈佳哲/摄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视频/李蓉、李睿、何嘉豪、甘颖恒
编辑/陈淑娴
责任编辑/蓝辉龙
三审/常立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