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金融是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涉及金融体系、金融政策、金融模式等多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当前商业银行加速在科技金融组织架构、授信流程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同时,科技型企业还面临一些融资痛点,银行要多措并举深耕科技金融,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度。
丰富金融工具箱
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要素不可或缺。近年来,金融监管等多部门通过政策合力丰富金融工具箱,引导金融资源用于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助推企业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侯力铭表示,丰富金融政策工具箱是打通科技型企业融资堵点、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多元工具箱,可精准引导资金流向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领域,既缓解了科创企业融资困境,又激发了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内生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发展科技金融离不开多元政策工具的赋能,要加快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围绕做好科技金融,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提出,优化激励引导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等政策工具,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等政策工具,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
此外,为发挥股权投资对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的支持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3月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完善试点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加快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兴业研究金融业研究部副总经理、高级研究员陈昊表示,作为银行的子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开展股权投资试点规模、地区的扩大,能够有效引导银行资金流向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领域,解科创企业股权融资之渴。
叶银丹认为,从政策目标角度看,这些政策工具箱能够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如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专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支小再贷款聚焦于小微企业,而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则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这些工具能够精准地将金融资源引导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务全生命周期
科技型企业从研发到产业化,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呈现出差异化特征。银行机构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有助于精准满足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侯力铭认为,银行要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金融服务,“此举不仅提升了企业存活率与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夯实新质生产力培育根基,还能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可持续金融动能”。
首先,银行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长,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叶银丹表示,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是银行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手段。通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首次贷款机会,增强企业主和投资者的信心。首次贷款的顺利偿还能帮助企业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为后续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丰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对于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该类企业处于快速发展壮大期,技术专利、企业流水、上下游产业链等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应加大力度拓宽此类企业的融资方式。
近年来,多地联合科技、金融监管等部门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动态摸排科技型企业技术攻关、设备采购等融资需求,打出了一套金融服务“组合拳”。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的江西艾特传质科技有限公司在扩大生产时遇到资金流紧张的难题,且由于缺乏传统抵质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该公司董事长徐哲表示,得益于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赣州银行为企业发放了1000万元“科贷通”信用贷款,及时缓解了企业扩大投资的难题。“面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抵押少的融资痛点,创新构建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科技赋能的金融服务机制,通过‘科贷通’政策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安源区科技局局长曹鸽说。叶银丹建议,各地要不断搭建好银企服务桥梁,引导银行创新丰富抵押物种类,可以结合企业资产特点,将抵押物范围从传统的固定资产扩展到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存货等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同时,针对特定领域的客户,创新推出更多信用类贷款产品,以满足不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最后,要提升成熟期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适配性。银行应增加对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此外,还可以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叶银丹表示,引导保险公司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提供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提升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职业责任等方面保险保障质效。
防控信贷高风险
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传统风控模式难以充分适配其发展,尤其是抵质押物不足、技术估值泡沫等问题,制约了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做好科技金融风险防控至关重要。科技金融业务的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特性,使其风险防控成为筑牢发展安全基石的重要环节。加强科技金融风险防控,不仅能有效分散科技型企业研发风险,还能提升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为推动风险管理前移,银行要在授信环节做足准备。叶银丹建议,银行机构建立专门的科技信贷授信审批机制,培养专职审批人员和审查人员,提升审查审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针对科技型企业特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信审批模式,设立分层分类的企业专属评价模型或评估方法,制定差别化的申报材料模板、审查要点和审批指引。
此外,银行要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适当提高科技金融相关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科学制定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能够有效提升业务人员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使银行在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时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更好地应对企业的高风险特性。
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手段防范信贷风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有助于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满足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推动科技金融资源合理流动。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风险可控的环境,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科技保险等创新产品开发,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叶银丹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