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4月1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先后举行,复旦大学今年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全部亮相。六大学院的院长由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担任,采取本研融通、交叉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顶尖科学家担任院长
六大工科学院院长全部由相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担任。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的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担任;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的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院长则由副校长汪源源担任;未来信息创新学院由副校长周磊任院长;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由副校长姜育刚任院长;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院长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担任。
陈颉不久前刚刚辞去加拿大终身教授,入职复旦大学。他表示,这是响应母校建设新工科的号召,“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科技飞速迭代,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强国是破局的必由之路”。
全新模式培养新工科人才
六大新工科学院全部采用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采用本研融通的模式。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将根据行业前沿领域的发展需求设计实验和实训课程,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院长刘明院士表示,创新学院会充分听取学生、教师、社会的反馈,认真梳理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她要希望创新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能够将自己换位成“新入学的学生”和“有所期待的家长”,思考大学本科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和家长对大学教师有什么期待和要求。
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将通过产研融合培养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学院将建设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加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导师、企业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大团队、大项目中凝练“真问题”、锻炼“真本事”。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将加快建设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全面实施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整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整合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密码学院、网络安全学院,进一步纳入大数据研究院、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 (AI³) 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院、先进计算系统研究院等实体运行科研机构,致力打造全球一流的计算与智能领域研究型学院。
学院目前已确立“专业建设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专项工作小组”的本研融通改革工作模式。
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将聚焦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载荷、空天态势感知、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6G通信、空间互联网、低空经济、气象预测、三航服务等经济主战场开展工作。学校于2023年推出光子计划-院士班,由院士团队亲自遴选、亲自选题、亲自指导、亲自规划,动态进出,培养信息科技领军人才。
今年,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将在光子计划-院士班基础上,升级、设计本博融通培养方案。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将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机器人科学前沿探索、人工智能开发、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工程科学家、原创发明家、卓越工程师及产业领袖。学院还将统筹规划本研学科专业、整体构建本研培养体系,实现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
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将接轨国际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模式,探索本研融通,强化校企合作。目前有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脑智研究和生物传感与芯片等4个教学团队,学院首批还聘请了8位医工融合创新导师。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建设六大创新学院,不简单是新工科门类高质量发展的起手式,更是复旦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起手式,标志着学校改革从单项迈向综合,进一步强化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建设。学校始终把培养“干细胞式”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和融合创新高端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六家单位先行先试,带动全校深化改革,加快向创新型大学转型升级,早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原标题:《复旦六大新工科学院全数登场,顶尖科学家任院长,探索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