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2025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考虑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省内经济的诸多挑战,聚焦目标引领,为202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锚定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做好今年青海工作,必须更加注重目标引领,以目标为舵、以实干为桨,稳定经济发展社会预期,统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各项工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一、注重目标引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预期
良好的社会预期,是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基石。在一个可预期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中,市场主体将更有动力和耐心去从事创新创造活动和长期投资。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青海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消费偏弱、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等困难。加强预期管理,就是要从青海发展大局出发,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痛点,精准“靶向”施策,凝聚各方力量,巩固向好态势,提振发展信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做好今年工作,青海要更加注重目标引领,全面加强预期管理,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预期,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信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全国发达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为目标,统一市场准入、监管、执法、服务等规则,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聚焦企业所急所需所期,打造诚信护航、企业舒心、办事高效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惠企政策速递、助企资源对接、促企能力提升、涉企执法规范等专项行动,加大对高端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奖励补贴力度,在企业开办、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增强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坚持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和前瞻性,定期发布政策解读,及时调整优化政策内容,建立长效政策沟通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评估机制,减少政策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让既稳又进的政策主基调为市场主体和居民稳信心。建立健全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全方位、系统性地梳理各类风险因素,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制定涵盖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及监控等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制度,健全的生存保障系统、良好的经济支撑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社会对风险的预期。
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十四五”以来,青海奋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产业“四地”、绿色算电协同等支撑经济向上向好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要引导社会各界辩证看待青海发展形势,深刻认识和把握青海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一重要判断,切实增强发展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二、注重目标引领,夯实经济平稳运行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经济平稳运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2025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地区的产业对接协作,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更大范围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这都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进”是“稳”的持久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只有找准“进”的切入口,采取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才能在更周全的“稳”与更高质量的“进”的良性互动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战胜困难挑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稳增长,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力争更好结果,是2025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动态,在政策承接落地上持续发力。高效推动产业“四地”建设,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要强化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质量,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落地青海。要优化消费环境,吸引更多消费,推动消费扩量提质增效。要继续运用“一表一单一图一机制”穿透式调度等有效方式,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分析。
稳就业,夯实民生保障基础。2025年,青海提出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要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精准化、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就业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效率。
稳物价,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社会稳定。2025年,青海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多措并举加强市场供需调节,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稳定。要完善市场监管价格监测预警机制,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防止物价大幅波动,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的消费环境。要通过科技创新、继续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降低企业生产、物流等成本,增强价格稳定性。
三、注重目标引领,汇聚区域协调发展合力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2025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强化协同联动,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我们要坚持全域统筹、分类施策,做活城乡融合‘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一盘棋’,奋力绘就各美其美、和美共荣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这是立足青海省情、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要通过目标引领,汇聚区域协调发展合力,提升全省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以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新格局。
西宁市、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西宁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的资源集聚效应,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打造全省创新高地和消费中心。海东要依托兰西城市群和交通枢纽优势,积极承接智算超算等产业转移,发展物流、商贸和特色农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推动河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活力。海西州要加强盐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推动盐湖化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构建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结构优化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发展新模式。
更加注重目标引领,青海其他地区要发挥优势、奋勇争先。海南藏族自治州要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为着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实现向清洁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重大转型。依托青海湖景区和龙羊峡水库等旅游资源,助力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北藏族自治州要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和生态经济,持续打造“梦幻海北”旅游品牌,利用好红色文化旅游、冰雪旅游等资源,优化景区空间布局,将“绿水青山”变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黄南藏族自治州要利用优美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藏族村落,挖掘热贡艺术和坎布拉景区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和民族手工艺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要强化生态保护责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开展野生动物观测、生态科普等活动,发展生态畜牧业和中藏药产业,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合力。要强化省内区域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区域间的规划衔接。推动区域间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人才智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分享。要加快推动“1+2+N”绿色算力基地发展布局建设,加强区域间在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畜、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合作,共同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切实在“稳”的基础上更加奋发有为地“进”。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