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个性网:专注于分享免费的QQ个性内容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非主流语录分类 伤感签名 微信签名 霸气签名 情侣签名 女生签名 男生签名 超拽签名 幸福签名 唯美签名
热门标签:
最新标签:

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日期:2023/01/20 10:12作者:147小编人气:

导读: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

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就陪父亲在门槛(kǎn)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xī)盖里半晌都没动。

B.我深深闭了柴门,伫(zhù)窗坐下,看我的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qiàn)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

C.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qiáo)首望屏(bǐng)息敛声的一刹那。

D.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gǔ)如泉;或淌过石板,潺(chán)潺成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B项,纤(qiàn)有误,“纤”应读为“xiān”,ACD三项正确,所以答案为B。

纤纤拼音为xiān xiān,意思是轻盈、轻快;细微,细微的事物;也形容女子的手小巧或细长柔美。如:“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引证解释:细微;细微的事物。《荀子·大略》:“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北周 庾信《周五声调曲·徵调曲五》:“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宋 张元干 《南歌子·中秋》词之四:“指印纤纤粉,钗横隐隐金。”女手柔细貌。《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唐 罗邺《题笙》诗:“最宜轻动纤纤玉,醉送当观灩灩金。”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纪存》:“ 班姬 晋女 今何有,携来合付纤纤手。”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十九:“旧厢风月重相忆,十指纤纤擘荔枝。”指女子柔美之手。元 徐再思《水仙子·红指甲》曲:“雪藕丝霞十缕,镂枣班血半点,掐 刘郎 春在纤纤。”细巧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尖细。南朝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唐 韩愈 《答张十一功曹》诗:“篔簹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清 青城子《志异续编·杨四》:“俄而楼门边,露纤纤小足。”细长貌;柔细貌。唐 孙鲂《柳》诗之二:“春风多事刚牵引,已解纤纤学舞腰。”宋 苏辙 《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古殿神仙深杳杳,香炉烟翠起纤纤。”

清 纳兰性德 《赤枣子》词:“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柯岩《东方的明珠》一:“它们拼命往下钻,只想越来越深地潜入缸底,借那几根纤纤的水草来隔开危险,那里还顾得上吃食呢?”

【考点解析】字音复习策略

正确识记汉字字音,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但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正确识记汉字读音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只要方法得当,自能事半功倍。

汉字数量虽多,但常用汉字仅有2500个,其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往往是首选。近年来,课本词语或与之相关的词语在试题中的占有量有增大的趋势。要正确识记教材和注释中的词语,特别要注意其中容易读错音的字,并以此展开,扩大复习的涵盖面。

1.形声字。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从形体看,汉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大部分合体字都属于形声字。据统计,现代汉语中有90%都属于形声字。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也叫义符);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同一形问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形旁在左,声旁在右;有的形旁在右,声旁在左;有的形旁在上,声旁在下;有的形旁在下,声旁在上;有的形旁在外,声旁在内;有的形旁在内,声旁在外。以上几种类型要注意识别。

2.同音字。同音字的考查主要是鉴别音同而形不同的字的读音,常常是“一音多字”的形式,一般是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的字的读音。对于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如“部署”“布置”“刻苦”“克服”,注意了搭配习惯就不会混淆了。

3.形近字。形近字的特点为形体近似,读音异同难辨,近几年中考命题一直对形近字“宠爱有加”,在中考字音题中占有重要一席。

4.多音字。多音字的考查主要是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我们要根据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推敲。多音字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因词性不同而产生多音,如“冠”,名词义读gun(衣冠、树冠),动词义读guàn(冠军);因语体不同而产生多音,如“钥”,口语读yào(钥匙),书面语读 yuè(锁钥);因沿袭古音而产生多音,如“汗”,今音hàn(汗水),古音hán(可汗);因意义不同而产生多音,如“间”,“时间”“中间”义读jin,其余义读jiàn。音随义转,这是判断和识记多音字的一个基本技巧,“因义定音”是多音多义字正音的重要方法。

5.习惯性误读字。生活中受方言、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字“习惯成自然”地流行误读为一错误读音,且积习难改。

准确识记字音,复习备考,一是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二是抓住重点、难点多练习,在练习中纠错;三是做有心人,平时碰到把握不准的读音多查字典,做好积累工作。

通过对近几年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多涉及同音易混淆字、形近易混淆字、意义相近的字、容易误写的熟语等。考查的重点为同音字、形近字、音形皆近字。试题所用的词语主要是双音节词、三字词语、四字词语及熟语,多为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词语。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C.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是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老水手走去。

D.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易错字形的辨识能力。C项有误,“郑重其是”应为“郑重其事”,ABD三项正确,所以答案为C。

郑重其事:读音为zhèng zhòng qíshì,郑重:审慎,严肃认真。事:事情。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出自明·沈宠绥《度曲须知·收音回答》:“何等郑重其事,今人乃卑人不肯习也。”引证解释: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明·沈宠绥《度曲须知·收音回答》:“何等郑重其事,今人乃卑人不肯习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他纔恭肃其貌,郑重其事说道:”年兄!……你这举人不是我荐中的,并且不是主司取中的,竟是天中的。“《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沈中堂见面之後,果然郑重其事的,拿出一封亲笔信来,叫他带去给山东巡抚。“冯德英《迎春花》第六章:孙俊英背剪着手,郑重其事地在墙前站着看标语。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考点解析】字形复习策略

复习字形题时应该注意:

1.同音字。同音字,就是读音相同(相近)的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音同形异字。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不根据意义而想当然地根据同音(特别是有一些别字从意义上似乎也能说得通)而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

如:“礼上(尚)往来”“人才倍(辈)出”“谈笑风声(生)”“原形必(毕)露”“以逸代(待)劳”“迫不急(及)待”“直接(截)了当”“记忆尤(犹)新”“察颜(言)观色”中的别字均为同音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2)音同形似字。汉语中很多字不仅音同,而且形也极为相似,这和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形声字有关。这些字音同形似,极易混淆。

如:“弛”和“驰”“蓬”和“篷”“籍”和“藉”“骛”和“鹜”“梁”和“粱”等。

(3)音同义近字。这类字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判断时极易出现错误。

如:“水蒸气”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

2.形似字。形似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形似音异字。

如:“戮”与“戳”“栗”与“粟”“瞻”与“赡”“缀”“辍”“啜”与“掇”“杳”与“沓”“管”与“菅”等。

(2)形似音同字。

如:“暄”与“喧”“蔼”与“霭”“竞”与“竟”“陨”与“殒”“腊”与“蜡”等。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

熟练掌握字形辨析题的类别和技巧对于考生备考应试而言是很重要的,但要想在中考中不丢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在考场上的活用两大环节。

1.抓好平时的积累与记忆

考生平时的积累与记忆是做好字形辨析题的基础,平时读书、写字都要留心。

(1)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汉字要认准;

(2)重视生活积累,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

(3)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汉字;

(4)建立错字档案,并注意分类整理,做到收录有条理,查找方便。

2.提高考场上的识别能力

考生在考场上对错误字形的识别能力是得分与否的关键。考场上考生能力的发挥除了依赖于其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否外,还与考生能否适应环境及心理素质的强弱有关。因此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可适当做一些考场模拟试题,培养感觉,这样才能将平时积累的做题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汉字部分复习,可从辨析、释义、书写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辨析”包括同音字的辨析、形似字的辨析;“释义”包括理解字的基本义、理解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书写”包括字的笔顺特点、字的间架结构。对以上规律,要进行分类整理,搞好积累。同时,要掌握区分错别字的方法。错字是批增笔少画、偏旁部首搭配错误或形体不规范的字。别字是指该写某个字,却写成了读音相近或形体相似的另外一个字,即张冠李戴。特别指出的是:汉字书写是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规规矩矩地写字。对于方框或田字格,要做到妥善布局,结构匀称,笔画到位。

关于工具书的使用,要做到能熟练使用常见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掌握音序、笔画、部首等查字典、词典的方法。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

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C.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茕茕孑立。

D.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辨析能力。A项运用不正确,错用对象,“花容月貌”意思是如花似月的容貌,一般形容成年女子美貌,本句是要表现小姑娘生命的活力,可用“花枝招展”。B.不正确,前后矛盾,“摩肩接踵”意思是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与前面的“队伍分散开去”矛盾;C.不正确,不合语境,“茕茕子立”孤身ー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行,此处语境是表达“假如恨比爱多,就会精神压抑、身体消瘦”,可用“形锁骨立”;D.运用正确。故选:D。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辦凊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怡当。

【考点解析】成语的辨析方法技巧及命题解读方向

一、成语的辨析方法

1.看词义,忌望文生义

例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成语运用人。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看色彩,忌贬褒颠倒

例如: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他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自命不凡”意思是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含有贬义。用在句中形容崇高理想不恰当。)

3.看谦敬,忌词语错位

例如:小明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真是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这里明显颠倒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4.看对象,忌张冠李戴

例如:舞台上这位亭亭玉立的小伙子是少数民族的歌手。(“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用在小伙子身上属于张冠李戴。)

5.看表达,忌重复赞余

例如:他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与句中的“大笑起来”重复。)

6.看逻辑,忌自相矛盾

例如: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与“蓬勃发展”矛盾。)

7,看意思,忌正反不分

例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句意相反,应该改为“事半功倍”。)

8.看程度,忌轻重失度

例如: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哀鸿遍野”形容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语境中只是李老汉的房子被冲垮了,用“哀鸿遍野”夸大其词了。)

二,方法点拨

词语运用这类题综合性较强,尽管这类题较难把握,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一定会在这类题的解答上有所突破。

1.要加强语感训练

如何培养语感?这就要求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文质兼美的语段、文章,在不断的背诵积累中形成好的语感。

2.明确词语的多个义项,学会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一般情况下,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地结合上下文,在正确理解语段、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否则就难以把握。

3.注意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中考试题中关于词语运用的选项往往有一项是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因此要注意词性的判断。褒义词是指词义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贬义词是指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语。但要注意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语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4关注词语及句式搭配,养成良好的语法习惯

汉语的许多词语之间的搭配是固定的,在复习中应多留意词语的搭配,一旦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则对词语及句式一定会有清楚的判断。

三,命题解读

成语辨析考查仍会沿用“判断词语使用正确或不正确”这种形式,且词语基本为课内的重点词语(主要是成语)。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成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毫无疑问,能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B.由于青少年缺乏分辨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C.中国国家馆以科技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带给参观者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

D.作为一项绿色、低碳的户外活动,坚持骑自行车强化了塑身效果是有效的。

【答案】C

【解析】A.有误,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刪去,或是在“实现”前添加“能否”;B.有误,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将“青少年”调至“由于”的前面;C,正确;D.有误,句式杂糅,可将“是有效的”删去,或是删去“强化了”。故选:C。本題考病句的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要。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増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考点解析】修改病句答题技巧

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1、看到介词不放过

中考语文里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例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

2、看到动词不放过

中考语文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例如:

①、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此例中动词“输送”和主语“发电量”就不搭配。

3、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中考语文中否定不当是否定句中常见的毛病,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例如: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此例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余否定。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D.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的能力。C.使用有误,顿号使用在句子并列词语之间,但选项中“阿发”反复出现,而不是并列词语,应改为逗号;AED使用正确;答案为C。解笞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儆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此题考査了倒装问句标点的使用,解笞此题,在明确标点符号基本的使用前提下,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考点解析】如何在文章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在正文中的用法,点号(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句号、冒号、问号、感叹号等)是不能打在一行之首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打在上一行的末一格的右下方。而标号中的后引号、后括号、后书名号,也是不能打在一行之首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打在上一行的末一格的右边。标号中的前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是不能打在一行之末,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打在末一格的靠左边些,并在这一格里写一个字,或者打在下一行的首格,让上一行的末格留空。另外,省略号、破折号是不能分上下两行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打出末一格外,或者直接打在下一行的前两格里,让上一行的末格留空。

  另外标点符号在标题中书写仍有需要关注之处。如标题中一般不出现表示停顿的标点符号,如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等。一旦在标题中出现此类标点,一般需要用空格来代替。如请以《读书·做人·做官》为题写一篇文章,正确的写作方式应当是“读书做人 做官”,用空格替代标点。另外由于申论作文标题口号不作为标题,因此一般感叹号也较少出现在标题中。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均选自这个集子。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爱莲说》《马说》同属这种文体

C.《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D.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简·爱》,作品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有误,《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BCD.正确。故选:A。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笔记,倣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考点解析】被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都有《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

【考点解析】鲁迅作品简介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彷徨》1926年8月、《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杂文集: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亮深处。③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④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9)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7.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答案】7.D  

【解析】7.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BC.正确。D.有误,根据第五段中的“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可知。故选:D

【考点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考试的最低要求是理解,再高点的要求就是分析综合,分析综合里面的最低要求就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到底是怎样的要求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本考点一般设置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文章中,散文类的文章中也有可能出现,一般是以选择题的考查方式,也可以是主观题的测试。

“信息”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信息指通过阅读而得知的知识、消息、情报、或者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具体到一篇文章而言,是指文章传送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相关的解释、说明;可以是事实、论据,也可以是观点、想法;可以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的词句;也可以是文章的概括、过渡;还可以是文章的标题、问候的注解、文章中指代的具体的内容。

因为我们要面对的现代文包括论述、实用文体、文学类等三大类,所以要求就变得十分琐碎,变得细化了。从不同的文体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是我们的阅读目的,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途径(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尽量这部分少丢分)。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考试的要求,淘汰非重要的信息,依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掉枝叶留下主干。挑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信息,具体做法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出来。“整合信息”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后,使之符合试题要求和目的。

考试中,一般都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包括文章的概念和新知识;重要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能体现作者意图和主旨的句子;含义较深和难懂的句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选文第(7)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答案】8.B  

【解析】8.本題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逻辑性较强。细读这四句话可知,第一句话中的“这种情况下”紧承第二句中的“压力极高”,第四句中的“然而”又与第一句话中的“火山喷发”紧密联系,所以正确顺序应是,②①④③故选:B。语句排序快速解题技巧

【考点解析】语句排序快速解题技巧

  语句排序即一个文段以句子为基础进行打乱并标有数字序号,让考生重新排列恢复原文顺序。

   我们要掌握很重要的解题技巧:

  一、结合选项,确定开头

  我们要结合选项,关注首句,排除不适合做首句的选项。不适合做首句的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含有指代词且在本句中找不到指代对象,如:这、那、其、此、它等

  2. 关联词的下半段,如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那么等,当下半段做句首时这样的选项均可排除。

  3. 含有总结词汇的句子,如:因此、总之、可见等

  4. 并列句式的后半部分,如:也、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等

  5. 具体分析论证的句子

  二、抓标志词,合并同类型

  1. 指代词和指代对象往往紧密相连

  2. 关联词紧密相连

  3. 相同话题的句子紧密相连

  4. 相同句式结构的句子紧密相连

  5. 含有顺序词的句子往往可确定前后位置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 含有总结词汇的句子倾向于放置在文段的后半段

  三、语感顺读,确定答案

  在选定选项后,可以进行顺读,确定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做诠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举例子)

【答案】9.A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能力。。A项判断有误,这句话把“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与“一立方英寸昔通的沙子”作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不是列数字。BCD.正确。故选:A。

【考点解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及作用

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答案】10.D

【解析】10.本題考查分析说明文文体的语言凤格,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说明文,前三项都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而第四项“热情洋溢,风幽默”则是演讲稿的语言特点。故选:D。

【考点解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这类文章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

2、同时使人获得菜种知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同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3、说明文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说明即解说,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4、说明文的语言既不同于记叙文语言,也不同于议论文语言;既不是为了感动人,也不是为了说服人,而是为了使人明白,获得知识。语言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

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11.A

【解析】11.本题考査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況,判断正误即可。A.正确;B.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有误,C.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选:A。

【考点解析】文言文停顿断句技巧

文言文停顿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答案】12.C

【解析】12.本题考査文言虚词“于”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于”意思是“在”。A.动词,到;C是“在”;D,比。故选:C。

【考点解析】“于yú”的介词详解

“于yú”的介词详解

“于yú”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答案】13.B

【解析】1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天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オ能奋发。

A.“苦恼”错误;“坚持思考”错误;B.正确;C.有误,“振作起来”错误;D.有误,“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误。故选:B

【考点解析】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4.C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オ的观点。选:C

【考点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答案】15.D

【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选项的表述,逐项判断正误。

ABC.分析正确。D.有误,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书法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情,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闷江单的心境,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而非“喜悦之情”,故选,D。

【考点解析】表达惆怅孤寂之情的诗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16.C

【解析】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此题的关是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若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分析正确。C.有误颈联中的“近”与“归”,指人着马,大声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村诗人的都闷孤单的心境,而非“示诗人据到了内心的归宿”。故选,C。

【考点解析】含有“归”字的诗句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归心不可到,松路在青霄。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归的解释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sù)。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Ⅱ卷(表述题共102分)

五、17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每小题1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2),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6)我报路长嗟日暮,。(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7)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17.(1)为人谋而不忠乎(2)长风破浪会有时(3)安得广厦千万间(4)千里共婵娟(5)濯清涟而不妖(6)学诗谩有惊人句(7)柳暗花明又一村.【评分】每句1分,共7分。出现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此题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解答过程】:

(1)为人谋而不忠乎(重点字:谋)

(2)长风破浪会有时(重点字:长)

(3)安得广厦千万间(重点字:厦)

(4)千里共婵娟(重点字:婵娟)

(5)濯清涟而不妖(重点字:濯、涟)

(6)学诗谩有惊人句(重点字:谩)

(7)柳暗花明又一村(重点字:村)

【总结归纳】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考点解析】语文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与规律

语文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与规律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

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两题就够了。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两题,有错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条做对了也不给分。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5分)

请从“幸福  自信  成长  土壤  感恩  成功”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答案】18.

示例一:幸福是一粒渺小的种子,感恩的心便是土壤,将幸福的种子植根于感恩的土壤,幸福的大树就会苗壮成长。

示例二:幸福是一条平凡的小船,自信便是高扬的风帆,将风帆置于小船之上,幸福的小船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评分】5分,三个词语各1分,比喻2分。字数超出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造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选取较熟悉的词,确定中心,根据具体要求,展开联想作答。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如选不少于三个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再是运作用比喻的手法,还要注意句子通顺。此題作答,注意结合具体要求,写完后,再通读所写句子看看是不是通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5分)

据道,5月20日,针对美国谷歌公司将停止提供安卓系统的技术支持一事,中国华为公司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华为和荣耀品牌的产品及其服务,在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面对霸凌和围堵岿然不动、保持坚挺,华为的这份自信鼓舞人心。这份信心来源于丰厚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其背后是华为的远见、的忧患意识和多年艰辛苦练的技术内功。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或成语)。

【答案】19.(1)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

【评分]5分。(1)题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题3分。意思对即可。字数超出扣1分。

【解析】(1)本题考査的是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解笞此题要充分理解语段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找出怡当的词语。此题中“远见”和“忧患意识”是关键词语,据此可得出答案“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

(2)上面的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段话。

作为一家企业,(不超过40个字)

【答案】(2)答案示例:只有立足长远,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2)本题考査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新闻内容可知,华为公司有预见未来的能力、知道技本最要自己努力和创新,不能总体靠别人,据此得出笞案。

【总结】本题为新闻阅读题,分别考查学生对新闻内容理解分析的判断能力,短语作用的分析能力,以及新闻内容的信息速与整合的能力。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人们通过这样的真实事实,可以洞察宇宙万象的恢弘,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新闻中所列的直实事实还必质是自型的、带有昔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考点解析】新闻阅读答题技巧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一是善于通过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并且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

二是写出人物的个性,不与别人笔下形象相似。

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2.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3.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5.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6.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7.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8.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9.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10.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每小题2分)

(1)面数之。  (2)祯击杀其魁,余尽。

(3)两人见贼即走。(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20.【答案】(1)责备(数落)(2)首领(3)逃跑(4)价值

【评分】每个2分,共8分。

【解析】20.本題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1)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蓄。(2)祯击杀其魁,余尽适。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述跑了。魁:首领.(3)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进跑。(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直:同“值”,价值。

【考点解析】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基本方法

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

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造”形旁为“走 ”,而 “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童贯)等人。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 。  樵:打柴。

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样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

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

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

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5)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断绝饮食。

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3分)

【答案】21.(1)(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2)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4分

【答案】21.(2)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倣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句意:(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2)马骤前项,搗其胸,翌日呕血死。马突然神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瞠,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考点解析】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技巧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补:

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王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4分)

22.【答案】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评分】答出王祯精神得1分,分析得2分,战马的作用得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22.本題考查对人物形家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題,需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仿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敬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例面衬托了王桢的忠义精神。

【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槐花约

谢冕

① 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冒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 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注: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总析】这篇文章写“我”赴中天门槐花十年之约的事。文章写了中天门槐花“集聚性

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的特点,写了“我”“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的虔诚,文末表现出对中天门槐花的喜爱之情,“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

23.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心疼”“心醉”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4分)

23.【答案】不能。“心疼”是疼爱、喜爱的意思,“心醉”是因喜极而陶醉的意思。中天门的槐花开的艳丽、灿烂,既侠肝义胆又柔情似水,与别处的槐花不同,故而让人喜爱不已。槐花因“我”的到来而香飘满山、沁人心脾,让“我”对槐花的喜爱达到“心醉”的状态,故而不能互换。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只答“不能”,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23.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词不离句,要结合句意体会词语的用法。“心疼”有疼爱之意,作者看到涌动的花海,心里高兴而产生喜爱之情,故“心疼”用在前面合适。花香满山,令人陶醉,因对槐花的喜爱而陶醉,所以,“心醉”用在句尾合适。

【考点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的比喻义则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则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释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理解语句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从句子所涉及的范围去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是过渡句,则从上下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释义.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句意.

理解并解释句子含义从下列角度入手:

1、语法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句子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其句间的关系,对句群要通过分析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2、语境分析.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定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意.

3、修辞分析.对运用修辞格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运用反问、反复的句子要分析表达的思想内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在第⑦段中,作者要“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对此文中有明确的交代。请找到这个句子并摘录下来。(4分)

24.【答案】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评分】4分,答其他句子不得分

【解析】2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題要在读文中,提取体现“我”度诚的具体表现。在第5段写“我”登山的句子“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抬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度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具体写了“我”的虔诚。

【考点解析】“筛选并整合信息” 之解读 

【考点聚焦】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即能够对照材料辨别试题中信息的正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然后整合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包括将隐含信息转换、推断、概括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把阅读的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语段上。包括:一、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二、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三、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答题策略】

找到命题规律便能按图索骥,针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点,命题者通常是抓住原文中的某一特点,要求考生说出特点的具体内容;或者指出原文论述的某一现象,要求考生阐述形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回答这些问题往往要从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寻找有用信息,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筛选重要信息。所谓准确,主要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信息要满足题干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如: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我们首先要找到文章中描写时间各种行走方式的句子,然后对其进行归纳概括。从文章最后一段中“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这句话可以看出,时间至少在钟表中和生活中行走。如果仅答出这两点并不完整,结合最后一段的后面几句话以及上一段的内容,我们还可以看出时间还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时间也在人的生命中行走。参考答案:(1)时间在钟表中行走;(2)时间在生活中行走;(3)时间在生命中行走。

二、准确整合文章要点。筛选出题干要求的材料后,在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全面归纳和概括。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4题: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文章的第二段主要描写园子的变化之大,用三个事例来说明园子的变化。第一是从旧照片中园子与现实园子的对比来表现变化,主要是旧照片上作为背景的柏树已经死了;第二是老太太的询问,点出母亲已经去世;第三是唢呐的声音,从唢呐声中“我”感受到岁月的变化。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三、准确提炼表达语言。通过分析、揣摩、理解、筛选、整合后的语言是零散的、片面式的,需要通过恰当的叙述方式准确地表述出来。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6题: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在本句之前,作品写道:“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成问题,因为“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准确的表述:“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然而仅仅答出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答出“父亲需要我”的深层含意,这就需要抓住本句之后的一些文字:“‘爸爸……回来吧。无论如何,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父亲”之所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兴起手臂向我挥舞”,是因为我承诺父亲“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也就是说,继承他的追求。参考答案: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解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第①段中“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 “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4分)

25.【答案】相同点是:两句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槐花的灵性。不同点是:“你开了,我就来了!强调“我”坚守槐花之约的承诺。“我来了,你就开了“强调槐花也在等待我的到来“我”来到,槐花才开放,突出了槐花的有信、有情、有爱,是齐鲁大地上的情义之花,以此表达对槐花的感激之情。

【评分】4分。答出相同点得1分;答出不同点的第1点得1分,答出第2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25.本題考査句子的表达果。句不离商,结合全文,这两句都以拟人手法表现了对中天门槐花的喜爱,这是相同之处。“你开了,我就来了”强调的是“我”的喜爱与守约。“我来了,你就开了”强调的是槐花对“我”的期待,强调的对象不同。

【考点解析】如何赏析一个句子(或者给某个句子加批注)

如何赏析一个句子(或者给某个句子加批注)

句子赏析和加批注是同一个题型,答题方法也完全一样。赏析一个句子,包括三个方面:一、指明作者采用的表达形式;二、指明作者表达的内容;三、指出作者用这种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

一、一句话表达形式的判定及对应效果分析

姚鼐的桐城派明确提出好文章要兼备“义理、考据、辞章”三个方面,表达一种思想情感,用哪种方式能够表达得恰到好处,这种方式就是所谓的“辞章”。它包括人称、线索、结构、表达方式、描写方法、描写角度、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句式等等多种形式。

在句子欣赏中,需要判定:1.作者在这句话中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刻画人物的句子,要指出哪种描写方法);3.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如何用的?

(一)写作手法的判定

   1.16种写作手法的记忆

   7常用:铺垫、设置悬念、对比、象征、抑扬法、渲染气氛、衬托(正衬、反衬);

  4“借物”: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4“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1“聚焦”:以小见大。

   2.16种写作手法的内涵及对应的表达效果(好处)

(1)铺垫:在文章的开头或正文的前部分,先交代一定的内容,为下文某个情节的发生或发展做好条件上的准备。例如后面写妈妈给我送伞,前面交代天突然变得阴沉,下起了大雨。

【运用铺垫的好处】让读者感到故事情节发展自然,不突兀。

(2)设置悬念:运用写作技巧,让读者的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疑问,并带着问题思考。常见的形式有:

     A、倒序设置悬念——先交代故事的结果或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及结果,然后再续写故事的来龙去脉;

     B、提问设置悬念——如魏巍写的报告文学,题目“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问句,直接引发读者的思考;

     C、对比反常式设置悬念——将一个场景的平常状态和某个特定时间的状态进行对比,让人明显感觉这个特定的时间,事物表现非常特 殊。如都德《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写小弗朗士到校的情景:平常上课前总要喧闹一阵,开课桌了、关课桌了.....可是今天,韩麦儿老师的小院子里静悄悄的, 一点声音都没有——平常的嘈杂和今天的安静构成鲜明的对比,然人感到今天非同一般,不自觉地就会发问——今天怎么了,这里发生了什么?   

     D、信息反常式设置悬念——读一句话,获得的信息和平时自己积累的经验完全不同,例如:公鸡下蛋、穿裙子的男人、1+1大于2等等;

    E、读不懂——比如《红与黑》,一看题目不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除了标题,文中有很多句子也是这样,因为读不懂,猎奇心理往往驱使读者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一探究竟。

     F、悬疑式设置悬念——文章开头就暗含一个个问题,作者运用曲折的情节吊着读者的胃口,始终不告诉问题的答案,直到最后才让读者知道!

【设置悬念的好处】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3)对比:包括不同事物间的横向比、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特征特点的纵向比两种形式。

【运用对比的好处】 A、横向比——或者突出几个事物的共同点;或者突出几个事物的不同点;或者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某个特点。B、纵向比——突出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某种变化规律。

(4)象征——A、以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含义。如玫瑰象征爱情;青松象征着百折不挠。B、以事物的象征人——实际就是借物喻人。例如用八九点钟的太阳象征年轻人;用花朵象征孩子,用夕阳红象征老人;C、以事物外在的形象特征,象征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矛盾的《白杨礼赞》借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的“笔直”这一外在特点,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正直的品质;D、以自然物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或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启迪人生的哲理。

【运用象征的好处】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和理性,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抑扬法——分为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扬)两种形式。“抑”是贬低、否定、批判的意思,“扬”是赞美、颂扬、肯定的意思。“先×”为虚,“后×”为实;“先×”为表,“后×”为里。

【运用抑扬法的好处】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加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以外在的美丑为反衬,突出人物的性格、本质特点;增强文章表现的艺术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让读者回味无穷。

(6)渲染气氛——借助特定的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以及事物独特的特征,共同营造一个环境,表现某种环境氛围,突出人物的某种特定感受,表现人物的某种心境。

【运用渲染气氛的好处】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突出环境的氛围特点,突出人物的某种心理或情绪。

(7)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为了凸显核心人物的形象和品质,以其他人、物、环境或景物、影响主要人物的条件和因素,为背景,通过背景来表现核心事物的写作方法,就是衬托。以小衬大、以黑衬白、以乐衬悲、以恶劣的条件衬美好的行为,为正衬,以美衬美、以优衬优,以 高大衬高大,为正衬。

【运用衬托的好处】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凸显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能有效地深化主题。

(8)借景抒情——同样一个白色的窗帘,在心情愉悦者的眼里,它是洁白无暇的;在心情抑郁、烦躁、悲伤者的眼里,它是苍白、晦暗的;在心情平静者的眼里,它是白色的。不同的心情下,人对同一物体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反过来,用笔把一个场景中各种事物给人的感受描绘出来,也可以折射人的心 情。人们发现了这种规律后,就把这种规律转化为写作技巧,这就是借景抒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好处】表达形式委婉艺术;感情表达具体、细腻、感人;文章感情饱满,情景交融。

(9)借物喻人——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单一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抽象,性格、精神、品质缺乏形象性,表现手段单一,为了把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具体形象,作者常常根据人物的各种本质特点,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例如一个孩子内心非常纯洁,不写孩子,而写 洁白的雪花,以雪花之小对应孩子年龄、身形之小;以雪花轻灵、跃动对应孩子的天真活泼;以雪的洁白无暇来对应孩子纤尘不染的圣洁圣洁心灵。作者写雪花,醉翁之意不再雪,而在孩子。文章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全篇写物,具体要表现的人物并不出场;另一种是以叙事为主,对物的描绘穿插在叙事之中。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艺术,曲径通幽;人物形象具体形象,形神兼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给读者更多品位余地。

(10)借物咏怀——就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抓住事物触动自己神经的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通过这些描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表达思想感受的方式艺术委婉;感受借助事物形象表达得更具体、形象、细腻;物象和思想互为印证,使这种思想感受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11)托物言志——就是借助事物的独特特征、特点,表达自己的追求、志向。例如想表达自己要做一个虚怀若谷、心胸宽阔的人,就去刻画空间开阔的事物,如果想表达自己想做一个目光远大的人,就去描绘幅员辽阔的事物,以空间之大表达心胸之大,以视野之广阔,表达目光之长远。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表达理想、志向、追求方式艺术委婉;把自己的追求表达得生动形象;语言富有文采。

(12)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画面中有的事物是动的,有的是静止的,二者共同构成富有生气的意境。如:两个黄鹂鸣垂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鸣叫的黄鹂、扶摇直上的白鹭为动,纤纤垂柳、一碧青天为静。二是以动写静,就是事物本来是不动的,但在作者的笔下,赋予其人性化的形 象,让它在笔下动起来,活起来。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在作者的笔下用动的“舞”和“驰”去描绘不动的群山和高原。三是以静写动——就是用静态去描绘本来是动态的东西。例如:远望那片海,就像一块蓝的不见一丝杂色的宝石。用宝石这一景物来刻画本来动态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刻画的画面意境优美、富有生气;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行文感情饱满,情文并茂。

(13)虚实结合——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但刻画眼前有的——实际存在的事物,同时以眼前有的事物为触发点,引入联想、形象、展望的虚的——眼前不存在的内容。例如朱自清在描绘“春花图”的时候,先写各种鲜花的现实状态,后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采用的就是这种写 法。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表现事物的角度更多;语言表达更细腻形象;更能凸显人物的情感、思想以及事物的特点;为作者增加更多回味的空间。

(14)点面结合——这种手法分为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先刻画事物整体——铺开一个面,然后细致刻画这个事物的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局部细节——聚焦一个或几个点;二是先立足一个广阔的时间背景,改写人物的行为常态,然后着眼一个特定的时间,具体刻画在这个时间点上,某人或某物的具体表现。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点面相互印证,突出人或事物的形象;可以立体构建人物的形象;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15)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先刻画正面人或事物——要表现谁(什么)就直接刻画谁(什么),然后将笔从直接刻画的主要人或物的身上移开,去描绘与之相关的其他的人、物、环境、条件,借助周围可借助的因素来凸显核心人或事物的形象。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描写角度灵活多样;正面人或事物形象突出;语言变化多姿;情节缓急张弛有致。

(16)以小见大——借助小事,表现大节、大义;或者借助局部,表现事物的整体状态或性质。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凸显选材的艺术性;凸显作者看问题的敏锐性、深刻性;用笔事半功倍。

(二)表达方式的判定

     1.表达方式的记忆

利用问题记忆法记忆:人从出生到上高中,先后接触的文体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四种文体,对应的五种表达方式是: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5种表达方式的特征及其好处

(1)记叙:简单记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不注重人或事物的形貌、状态、特征、特点。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记述过程简洁明快

(2)说明:抓住某个对象及其最突出的特征特点,向读者做以介绍说明,其目的一是解说,让人理解明白;二是传承文化。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语言表达简练,通俗易懂。

(3)议论——一共有5种形式:一是概括表达作者观点态度;二是剖析行为、现象的本质;三是推理;四是归纳总结。五是号召、警示。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明确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体现语言表达的严密逻辑性,增强说服力;能透过现象,揭示共性规律;具有组织功能、判定辨别功能。

(4)描写——依托事件的发展进程,着重刻画人和事物的外在形貌、状态、特征。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

(5)抒情——直接表达人对人或对其他事物的爱、憎等情感。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感情饱满、感人。

(三)描写人物方法的判定

    1.描写人物方法的记忆

采用情境记忆法——设定这样一个情景:一个陌生的老师进教室给学生讲课。老师一进门,学生看到老师长什么样——外貌描写;老师上讲台——动作描写;开始讲课——语言描写;脸上伴随表情——神态描写;支持这一切的是大家看不到的老师的心理——心理描写。

    2.描写人物方法的判定

这个判定总体上不是很难,但个别的疑难点,学生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定。

(1)外貌描写:不仅仅刻画人的长相和衣着,还包括人的装饰物、携带物。

(2)动作描写:心理动词,按心理描写来定性,不算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说出来的话才是语言描写,哪管是自言自语也算,但心理盘算的语言,按心理描写定性。

(4)神态描写:能看到的是神态,看不到的是心理。如“他犹豫了一下”,这个语境中的“犹豫”是神态描写,因为我无法知道他心里想什么,是从神态上刻画的。而“我犹豫了一下”,这个“犹豫”就是心理描写,因为我看不到自己的神态,又不可能自己拿镜子照一照,看一看。

(5)心理描写:心理动作、心理语言同属于心理描写。

【运用各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因为无论哪种描写方法,都属于描写,因而描写这种表达方式运用的好处就是五种描写人物方法带来的好处——生动形象具体。

(四)修辞方法的判定

     1.修辞方法的记忆

口诀法:常见四、二“反”、二“问”、成双对、借顶针——共12种。

常见四:比喻、拟人、夸张、排比;二“反”:反复、反语;二“问”:设问、反问;成双对:双关、对偶;借顶针:借代、顶针。

     2.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比喻、拟人——语言生动、形象;夸张——突出.....增 强幽默或讽刺意味;排比——增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或节奏感、增强语势、全方位刻画事物、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反复:强调或突出.....,渲染....氛 围,营造.....意境;反语:加重语气,突出了......,增强文章的幽默或讽刺意味;反问、设问: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强调了......;双关:一语双关,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含蓄性和深刻性,句子内涵丰富;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公正,读起来朗朗上口;借代:表达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 征或特点;顶针:形式粘连,句式整齐,读起来赋予音乐美,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二、一句话内容的分析

分析一句话表达的内容,往往要从四个层面来分析:

(一)概括这句话的表象内容——主要看这句话描述的对象,以及这句话描述了这个对象的哪个方面。

例如,欧阳春今年已经98岁了,但目光炯炯,鹤发童颜。这句话描绘的对象是“欧阳春”,具体描绘的是他的“年龄”和“精神状态”。

因此我们说这句话的最表层含义是——描绘欧阳春的年龄和精神状态。

(二)分析描绘的内容表现了人物的哪种心理,或突出了人和物的哪些特点

在年龄方面,描写的具体内容是“98岁”,突出的特点是年龄大;在精神状态方面描写的具体内容是“目光炯炯,鹤发童颜”,突出的是精神十足;可以分析出来人物的心态是——愉悦乐观。

因此我们说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是:表现了老人愉悦乐观的心态,突出了他年龄大、但精神状态特别好的特点。

    (三)横向联系句子以外的内容,看作者是否存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真意所在

如果下文,写老人偷盗。那么我们就应该看出来,作者运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反衬写法,目的不再扬,而在抑,要把这种真意表达出来

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以老人年事已高、精神健旺来反衬老人的偷盗行为,突出其品行的恶劣。

(四)最后分析作者如此刻画这位老人,其最根本的表达意图是什么

     1.是否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2.是否为了揭示某个道理?

     3.是否为了赞美人物或揭露人物的某种精神本质?

     4.是否为了表达某种生活情趣?

三、综合语言表达形式

以上从形式、内容、效果三个方面讲解了如何欣赏某句话,或为某句话如何做批注。综合起来表达就是  这句话运用了 哪些形式, 描绘了     ,表现了人物的  心理,突出了  哪些人或物的  什么特点  。(加上真意内容)+主题(作者的表达意图)+表达效果。

欣赏范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这两句诗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以描写为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和对偶两种修辞方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将“高原”比作比作“奔跑的蜡像”,描绘了雪后群山和高原的状态以及给人的独特感受,突出了山势连绵起伏、雪色洁白、高原厚重辽阔、富有动感的特点,整体突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报复。句式工整对仗整齐,富有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技法委婉艺术;感情表达具体、细腻、感人;文章感情饱满,情景交融。刻画的画面意境优美、富有生气;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文采飞扬。(红颜色为形式、绿颜色为内容、蓝颜色为效果)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作者以“槐花约”为题有何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26.【答案】①槐花之约。作者对泰山槐花情有独钟观赏槐花是践行十年之约。②是延续朝圣之约(或登山之约)。泰山是风景与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登泰山是阅读华夏文明史,是朝圣中华文明。③友情之约。作者本次看槐花是赴朋友之约。看槐花的经历让作者结交了很多泰山的儒雅朋友。

【评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有柯?请你的理。

【解析】2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題的理解。本文写的是“我”践行观赏中天门槐花的十年之约,“槐花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登山的,所以这又是一次朝圣之约,“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所以这还是一次赴友人之约。

【考点解析】标题含义答题技巧

标题含义答题技巧:

1、命题角度一: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2、命题角度二:为什么设这个标题

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3、命题角度三:标题和内容的关系

答题时多从思路、从内容、从中心着手,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4、命题角度四:更换标题好不好或哪一个合适

①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 或“不好”,“行”或“不行”。

②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③比较置换者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上回答合乎主题与否,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四、答题模式

1、含义类:

①表面义与真实义

②指代义、引申义、象征意义等

③一语双关,双重含义

2、、意蕴类

①文中具体意思(表层义)

②与主题相关的意思(深层义)

③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等作用。

3、小说标题作用

(1)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小说主题。③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①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①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①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4、标题优劣类(更换题目)

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

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某个人物形象。

③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某个主题。

④替代的题目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八、写作(5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前,写成《呈父亲》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力透纸背的四行短诗,书写了伟人人生启航之际的少年豪情,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

当下的同学们正值人生花季,绚烂无比。正所谓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在18岁成人礼即将到来之际,你想说些什么?

请以“我的青春寄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八、(50分)

27.【评分】从内容、表达、书面三个方面综合评分。可分为五类卷。

综合评分表:

项目

类别

表达

(25分)

内容

(20分)

书面

(5分)

总分

一类

21~25分

17~20分

5

43~50分

二类

17~21分

13~17分

4

34~42分

三类

14~17分

10~13分

3

27~34分

8~14分

6~10分

2

16~26分

四类

8分以下

6分以下

1

15分以下

【答案】【例文】

我的青春誓言

美好的青春就像音乐篇章里的休止符,随时间漂移,一去不复返。

90后的孩子,通常都被冠上非主流的名号。那么,非主流又是什么呢?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同时,他们始终相信张扬的色彩不会被肤浅的世俗所掩埋!

他们喜欢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对,这就是另类。但这早在顾城的年代就有的了。

90后的孩子,认为世界太庸俗,认为人们的生活太机械化。因此,涌现出许多他们特制的代名词,例如:“郁闷”、“晕”、“倒”又或者“囧”等。臺无疑问,他们是新型的创意者。这是所谓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潮。他们渴望引领潮流时尚,渴望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

他们喜欢忧伤的作家,像郭敬明那样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悲伤派。喜欢用45°角仰望天空。喜欢多愁善感,动不动就泪流满面。他们自认为不走寻常路,却兜兜转转跟着别人的步伐走。像邯单耶学步一样,忘了自己拥有什么。

作为90后的自己,我经常问自己“你有个性吗?你自信吗?你落伍吗?”曾经在青春萌动的时候想过穿高跟鞋,曾经在泪流满面时学习用45°角仰望天空,曾经冲动地给自己规划宏伟的未来。可是,我忘了。你们也忘了。忘了切合实际,忘了自己再超然也无法脱离这个社会。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身。我们的个性,其实只是跟随着大众的非主流色彩的个性。当你融入了非主流的团体时,你会发现,你在里面其实不起眼,因为你在里面根本突显不出你个性。你的张扬,在那一刻,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而已。然而当你觉酯醒,想脱离这个群体时,你又发现外面世界也没办法容纳你,你就像是一个奇异的怪物在众目联鼷之下,被认为是一个不入流的人。这时,我总会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是如此的无奈。站在王流与非主流之间,小心翼翼地像踩钢丝。我害怕,害怕失去以后后悔。

后悔在非主流中找不到自己,害怕主流社会再也容纳不下自己。

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我趁早把自己从主流边拔回来。我决心抛弃满怀忧仿的自己,尝试用90°角直视天空,遇到忧伤时不佯装哭泣脆弱的自己。那一刻,我发现,我并不是一个懦弱的需要眼泪陪伴青春的少年。原来,仰望天空也可以有多种角度,并非45°オ适合自己。其实90°也可以无限的展示出己的自信。

慢慢的,我告诉自己,90后的我也可以不一样。我不需要郭敬明的忧伤文字书写不属于自己的青春。不需要别人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用45°仰望天空,然后泪流满面,却不知所措。不需要在非王流中跟着大众的步伐却说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不需要悲伤,不需要眼泪,不需要佯装自己骗自己。

其实,青春很简单。个性有很多种方式,不ー定要忧伤。笑着面对一切也不见得我们失去了个性。用自己的文字,书写自己的青春诗扁。我要用各种角度看待生活,用各种表情面对困难,用各种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仅限于非主流之间,我相信自己,相信90后的你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得精彩。

【解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中给出的话题是“我的青春寄语”。所谓寄语,就是写给自己的话。这些话应与“青春”有关,可表达自己对于青春的期望,自己青春的梦想,如何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等等。这个话题适合创作抒情散文,有一定的难度,应以抒情和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适当穿插叙述,语言不宜过多雕球,清新质朴,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思路】拟題为:我的青春誓言,创作一篇抒情散文。首段表达自己对于青春的感语,这一段用语一定要精彩,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然后可从自己的青春经历中生发出感悟,表达自己青春梦想,对于如何实现梦想,对于怎样让自己的青春丰富多彩的看法和观点,感情需真诚,用语需简练。最后一段可表达自己对于青春的信心与期望,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抒情散文,可列为一等文。作者围绕“青春”选材,看似松散,实则统一。作者的语言清新质朴,流畅自然,并无雕塚之感,却有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考点解析】话题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

“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大。注意事项: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到—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欢迎关注本平台:xingmengli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22 非主流个性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505号

声明: 本站非腾讯QQ官方网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